瘻拼音
lòu 瘻部首 疒 瘻笔画 16 注音
ㄌㄡˋ 繁体字 瘻 部首笔画 5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 笔顺 捺横撇捺横竖折横横竖折横竖折撇横 瘻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瘻五笔86:UKGV 瘻五笔98:ULVD 五行:火 UniCode:U+763B 四角号码:00144 仓颉:KLWV GBK编码:AF9C 规范汉字: 瘻的解释
● 瘻
lòu ㄌㄡˋ
◎ 见“瘘”。
瘻的汉语字典
[①][lòu]
[《廣韻》盧候切,去候,來。]
亦作“瘺1”。“瘘1”的繁体字。
(1)颈肿大的病。即颈部淋巴结核。
(2)小儿面肿。
(3)瘘管。
[②][lǘ]
[《廣韻》力朱切,平虞,來。]
亦作“瘺2”。“瘘2”的繁体字。
佝偻,驼背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力朱切,上平10虞,lǘ,遇合三平虞來
[粤 语]:lau6
瘻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 【午集中】【疒字部】 瘻; 康熙笔画:16; 页码:页779第35(点击查看原图) 的拼音:【唐韻】力豆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郎豆切,?音屚。【說文】腫也。一曰久創。【玉篇】瘡也。【山海經】半石之山,合水出于其隂,多鰧魚,食者不癰,可以爲瘻。【註】瘻,癰屬也。中多有蟲。【柳宗元·捕蛇者說】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。 又【集韻】力救切,音溜。又龍遇切,音屢。義?同。 又【廣韻】力朱切【集韻】龍珠切,?音慺。痀瘻,曲脊。 【字彙】亦作瘺。
考證:〔【山海經】半石之山,合水出于其隂,多鰧魚,食者不癰,可以已瘻。〕 謹照原文已瘻改爲瘻。〔【柳宗元·捕蛇者說】可以已大風拘攣瘻癘。〕 謹照原文拘攣改攣踠。 瘻的字源字形
字源字形
小篆
楷体
中国大陆宋体
台湾细明体
日本明朝体
韩国明朝体
旧字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