欘拼音
zhú 欘部首 木 欘笔画 25 注音
ㄓㄨˊ 繁体字 欘 部首笔画 4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笔顺 横竖撇捺折横撇竖捺横撇捺竖折竖竖横撇折竖折横竖横捺 欘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欘五笔86:SNIJ 欘五笔98:SNIJ 五行:木 UniCode:U+6B18 四角号码:47927 仓颉:DSYI GBK编码:99EE 规范汉字: 欘的解释
● 欘
zhú ㄓㄨˊ
◎ 古代锄头一类的农具:“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,试诸木土。”
◎ 斧、锄等自然弯曲的把:“半矩谓之宣,一宣有半谓之欘。”
◎ 树木弯曲的地方:“(盐长之国)有木,……百仞无枝,有九欘。”
欘的汉语字典
[①][zhú]
[《廣韻》陟玉切,入燭,知。]
(1)树枝弯曲。
(2)钁锄之属。
(3)古代计算角度的单位。
音韵参考
[广 韵]:市玉切,入3燭,shú,通開三入鍾常
[国 语]:zhǔ,zhú
[粤 语]:zuk1
欘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
◎ 康熙字典解释 【辰集中】【木字部】 欘; 康熙笔画:25; 页码:页564第14(点击查看原图) 的拼音:【唐韻】陟玉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株玉切,?音劚。【說文】斫也。齊謂之鎡錤。一曰斤柄,性自曲者。【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車人】半矩謂之宣,一宣有半謂之欘,一欘有半謂之柯。【鄭註】倉頡篇有柯欘。【管子·霸言篇】匠人有以感斤欘,故繩可得而料也。俗作欘。 又【類篇】一曰木名。枝上曲。【山海經】神民之丘,建木百仞,無枝,有九欘,下有九枸。 又【類篇】直角切,音濯。鋤也。【爾雅·釋器】斪斸謂之定。【李巡曰】鋤別名。【玉篇】欘,或作斸。 欘的字源字形
字源字形
小篆
楷体
中国大陆宋体
台湾细明体
香港明体
韩国明朝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