瘿字的意思

瘿拼音 yǐng    瘿部首 疒 瘿笔画 16 注音 ㄧㄥˇ    繁体字 癭 部首笔画 5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 形声 笔顺 捺横撇捺横竖折撇捺竖折撇捺折撇横 瘿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瘿五笔86:UMMV 瘿五笔98:UMMV 五行:木 UniCode:U+763F 四角号码:00144 仓颉:KBOV GBK编码:F1A8 规范汉字:6156 瘿的解释


(癭)
yǐng  ㄧㄥˇ
◎ 中医指多因郁怒忧思过度,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,或生活在山区与水中缺碘有关的病。可分为“气瘿”、“肉瘿”及“石瘿”等。
◎ 病理学指机体组织受病原刺激后,局部细胞增生,形成的囊状性赘生物。植物受病菌、昆虫、叶螨、线虫等寄生后,常形成“瘿”。

英文翻译


wart

瘿的详细解释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
癭 yǐng 
〈词性:名〉
(1) [中医]∶颈瘤,俗称大脖子。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,包括甲状腺肿大等 [goitre]
瘿,颈肿也。——《玉篇》
(2) 又如:瘿肿(谓颈部生瘤子的疾患);瘿瘤(中医病名。生在皮肤、肌肉、筋骨等处的肿块)
(3) 虫瘿。树木外部隆起如瘤者 [gall]
木有瘿,石有晕,犀有通,以取妍于人,皆物之病也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答李端叔书》
(4) 又如:瘿肿(指虫瘿);瘿瘤(指虫瘿);瘿尊(瘿杯);瘿瓢(瘿木制的瓢);瘿杯(瘿木制的杯子)
(5) 指累赘,多余的东西 [burden]。如:瘿疣(赘疣。喻附着之物)

瘿的汉语字典

[①][yǐng]
[《廣韻》於郢切,上静,影。]
“瘿1”的繁体字。
(1)囊状肿瘤。多生于颈部,包括甲状腺肿大等。
(2)虫瘿。树木外部隆起如瘤者。
(3)指累赘、多馀的东西。

音韵参考

[平水韵]:下平八庚·上声二十三梗
[粤 语]:jing2

瘿的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  
【午集中】【疒字部】 癭; 康熙笔画:22; 页码:页780第09(点击查看原图)  的拼音: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於郢切【?㑹】幺郢切,?音癭。【說文】頸瘤也。【釋名】癭,嬰也。在頸嬰喉也。【嵆康養生論】頸處險而癭。【張華·博物志】山居多癭,飲泉水之不流者也。【方書】癭有五,肉色不變爲肉癭,筋脈現露爲筋癭,筋脈交絡爲血癭,憂惱消長爲氣癭,堅硬不移爲石癭。 又地名。【後漢·桓帝紀】勃海王悝降爲癭陶王。【註】癭陶縣屬鉅鹿郡。又【集韻】伊盈切,音嬰。義同。 【集韻】或作??。 瘿的字源字形

字源字形

小篆   楷体   中国大陆宋体  台湾细明体  韩国明朝体  旧字形  

基本字义

瘿(癭)yǐng(一ㄥˇ)

⒈  中医指多因郁怒忧思过度,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,或生活在山区与水中缺碘有关的病。可分为“气瘿”、“肉瘿”及“石瘿”等。

⒉  病理学指机体组织受病原刺激后,局部细胞增生,形成的囊状性赘生物。植物受病菌、昆虫、叶螨、线虫等寄生后,常形成“瘿”。

汉英互译

wart

造字法

形声

English

swelling, goiter

汉语字典

偏旁部首

笔画查字

汉字结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