剡字的意思

剡拼音 shàn    yǎn    剡部首 刂 剡笔画 10 注音 ㄕㄢˋ    ㄧㄢˇ    繁体字 剡 部首笔画 2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 形声 笔顺 捺撇撇捺捺撇撇捺竖竖 剡的意思、基本信息 剡五笔86:OOJH 剡五笔98:OOJH 五行:金 UniCode:U+5261 四角号码:92800 仓颉:FFLN GBK编码:D8DF 规范汉字:4642 剡的解释


yǎn  ㄧㄢˇ
◎ 尖,锐利:“曾枝剡棘”。
◎ 削,刮:剡木为楫。

剡的详细解释

详细解释

详细字义
Shàn
〈词性:名〉
(1) 古县名 [Shan county]。西汉置,在今浙江嵊县西南。如:剡中(剡县一带);剡客(指东晋戴逵。后泛指隐士);剡楮,剡纸(因用剡地所产藤、竹制造,故名)
(2) 水名,即 剡溪。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[Shan River]
明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—— 唐·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诗
(3) 另见 yǎn 
词性变化
yǎn 
〈词性:形〉
(1) 锐利 [sharp]
曾枝剡棘,圆果搏兮。——《楚辞》
(2) 又如:剡利(锐利);剡耜(锋利的耒耜);剡剡(锐利貌);剡锋(锐利的锋刀);剡注(古代五射之一)
(3) 另见 shàn 

剡的汉语字典

[①][yǎn]
[《廣韻》以冉切,上琰,以。]
亦作“掞2”。“錟2”的被通假字。“覃2”的被通假字。
(1)削;削尖。
(2)锐利。
(3)举,举起。
(4)举荐。
(5)通“燄”。谓其势炽盛。
(6)通“燄”。灼。
(7)通“緂”。参见“剡麻”。
[②][shàn]
[《廣韻》時染切,上琰,禪。]
(1)古县名。在今浙江嵊县西南。
(2)水名。参见“剡2溪”。

音韵参考

[广 韵]:以冉切,上50琰,yǎn,咸開三上鹽A以
[平水韵]:上声二十八琰
[唐 音]:zhi??m
[国 语]:yǎn,shàn
[粤 语]:jim5sim6

剡的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

◎ 康熙字典解释  
【子集下】【刀字部】 剡; 康熙笔画:10; 页码:页141第32(点击查看原图)  的拼音: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?以冉切,音琰。【說文】銳利也。从刀,炎聲。【易·繫辭】剡木爲矢。【前漢·賈誼傳】剡手以衝仇人之胷。【註】剡,利也。又斬也。【荀子·强國篇】安欲剡其脛。又【玉篇】剡剡,光貌。【屈原·離騷】皇剡剡其揚靈。又剡剡,身起貌。【禮·玉藻】弁行剡剡起屨。【註】急行欲速,身屨恒起也。又剡覃音義同。【詩·小雅】以我覃耜。【張衡·東京賦】介馭閒以剡耜。又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?時染切,音冉。縣名,在會稽。 剡的字源字形

字源字形

小篆   楷体   中国大陆宋体  台湾细明体  香港明体  日本明朝体  韩国明朝体  旧字形  

基本字义

yǎn(一ㄢˇ)

⒈  尖,锐利:“曾枝剡棘”。

⒉  削,刮:剡木为楫。

其他字义

shàn(ㄕㄢˋ)

⒈  〔剡溪〕水名,在中国浙江省。

造字法

形声:从炎、刂声

English

sharp, sharp-pointed; sharpen

汉语字典

偏旁部首

笔画查字

汉字结构